魟鱼可注射疫苗吗?
国外目前没有针对海水观赏鱼注射疫苗的报道,国内也尚未有相关研究完成并投入市场。 虽然疫苗不可控因素较多,存在一定风险,但却是预防鱼类传染病最有效、经济实惠的方法之一。
目前,我国对水产养殖动物疫病采取的是预防为主的控制策略,重点抓好检疫把关和免疫接种,在疫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水产养殖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渔业生产安全密切相关,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监控。
还需要完善相关技术工艺,推进疫苗产业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研发更适合的水产养殖动物疫苗,满足行业需求。 除了疫苗外,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建立合理的生态免疫机能都是有效预防疾病的必要手段。
我们把注射了疫苗的个体叫做免疫个体,注入没有繁殖能力的病原体(病毒或细菌)或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物质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使机体具有了该种病原体的抵抗力。当遇到此种病原体时,免疫个体体内的抗体迅速将其消灭,从而免受该种传染病的侵害。而抗体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弱、消失,因此需进行多次或定期免疫。
有的疫病一旦发病,治疗或控制非常困难,如流行性出血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草鱼出血病、鲤春瘟等,采用注射疫苗的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的病虽不严重,但频繁发生,也应疫苗预防,如有的水体易发生鲤痘疮病和鲤脂腺种囊肿症,可通过注射疫苗来控制。
1、免疫时间
注射疫苗后有一个产生抗体的过程,因此需提前15天左右进行注射,使鱼类在易发流行病害时期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另外,温度对疫苗免疫效果也有一定影响,一般在10℃以上免疫效果较佳,因此对越冬后的鱼应在水温升至10℃以上后注射更为合适。
2、免疫剂量
疫苗免疫的剂量与养殖水体中病原体的含量和质量、鱼类的种类、个体大小、抗性反应强弱以及水温等多种因素有关。从目前市场出售的疫苗种类来看,一般每尾注射0.1~0.2毫升即可见效,具体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有的鱼虽已完成免疫,但因各种原因没有产生抗体或抗体较低,仍有可能感染疾病,因此必须在注射后15~20天对受试群体的抗体滴度进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