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拉虫吃什么药?
关于“体内驱虫”的问题,这里简单说一说 寄生虫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线虫、绦虫、蛔虫等体表寄生和体内寄生的蠕虫;还有球虫、贾第鞭毛虫等原虫类寄生虫;另外还有螨类和蚤类等节肢动物。由于寄生虫种类繁多,不同寄生虫的繁殖周期差异很大,而且宿主范围也不一致,因此在用药时,要注意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的情况。 常用的驱虫药物有: 1. 阿苯达唑(也叫甲苯咪唑):对线虫有很好的驱杀作用,口服给药后很快被肠道吸收并分布到全身组织中,有效成分为阿苯达唑亚砜和阿苯达唑磺酸盐。其作用机制为抑制寄生虫对胆汁酸的重新摄取,导致寄生虫因缺乏营养物质而死亡,也可影响虫体肠道膜上的酶类系统,降低葡萄糖代谢中的作用,使寄生虫缺乏能量供应而逐渐死亡。另外还可引起寄生虫虫体老化,促进虫体的分解吞噬,加速其死亡过程。因此阿苯达唑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广谱驱虫药之一。但是阿苯达唑对线虫幼虫期效果最佳,对成虫疗效较差。且服药后7~10天才可杀灭已进入成虫期的蛔虫; 服用剂量较大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和头晕等症状,偶尔会出现皮疹等情况,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因此不建议给幼龄犬猫使用该类药物,并且要按规定剂量服用,不可随意加大用量或延长用药次数,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此药对动物体内的钩虫有效果不佳的缺点。
2. 哌嗪-2,4-二硫醚:是噻嘧啶的前体物。目前临床常用的为盐酸哌啶嗪,其主要成分是盐酸哌嗪与盐酸噻嘧啶以1:1的比例配制而成的复方制剂,两种成分均具有驱除蛔虫的作用,但只有后者才具有灭卵的作用。本品口服后在胃肠道内迅速被肠道吸收,在肝脏内灭活后再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所以不会产生毒性反应。由于其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轻微镇静作用,因此可引起嗜睡等现象。哌嗪-2,4-二硫醚还可能增加脑脊液压力而引起头痛。 3.左旋咪唑:属于喹啉酮类抗虫剂,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对线虫、吸虫和绦虫均有良好的驱除作用,而且对昆虫也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本药的抗寄生虫活性与其衍生物密切相关,其中左旋米唑最强。该品具有驱肠虫和杀虫作用。可用于治疗蛲虫病及蛔虫病。对于体内寄生虫如蛔虫、钩虫以及绦虫等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本品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对神经细胞有一定毒害作用,因此会引起头昏、头痛、精神不振甚至抽搐等症,同时还会影响到肝功能转氨酶水平的升高。故不宜用于妊娠母猪。
4. 丙硫咪唑:属咪唑类抗寄生虫药,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6]。在体内经过肝脏微粒氧化酶作用生成三硝基硫代吡啶,进而转化为有效的活型化合物三硝基代吡啶。三硝基代吡啶在肠腔内经细菌或胰酶作用后,转变为三硝基代吡啶酸。该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并对某些病原体也有抑制作用。 三硝基吡啶在胃肠道不被吸收,但仍有少量可在血中达到一定浓度,大部分则在结肠被微生物降解,从粪便中排出。当食物残渣中的碳水化合物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吲哚后,可被三硝基代吡啶酸氧化成3-甲基吲哚硫酸盐和5-羟甲基呋喃酮等物质。这些产物在小肠下段被还原为原卟啉Ⅱ,再经门静脉入血,分布到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红细胞内大量蓄积,然后随尿排出。 在体内主要以原形和氧化产物由尿排泄,很少从唾液中排出。在碱性条牛下水解生成三硝基硫代吡啶,后者具有抗菌和杀虫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肠道寄生虫病以及预防猪球虫病等疾病。 5. 四咪唑(tetramisole):化学名四咪唑,又名双氯苯咪唑,是广谱抗寄生虫药。对蛔虫、钩虫、蛲虫等多种蠕虫都有良好的驱除作用。此外对鞭虫、绦虫也有一定的驱除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肠道蛔虫病,也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丝虫病,偶见过敏性皮炎及白细胞减少症。 但本药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并有致畸作用,故孕妇禁用,哺乳妇女应慎用或在治疗期间停止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