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伤口增生是什么?
在宠物界,被称之为“不死的癌症”的就是伤口愈合后的增生性疤痕了! 一般由以下原因引起:外伤、手术创伤、烧伤等引起的皮肤损伤;细菌、真菌和螨虫感染以及肿瘤导致的炎症反应;一些皮肤病(如皮炎)的病变区域,都会诱发肉芽组织过度生长而形成增生性瘢痕[1]。 由于动物机体修复机制与人类不同,所以同样程度的伤害可能导致比人更高的增生性伤口瘢痕发生率。
临床上常见的增生性伤口瘢痕有如下几种类型:
1. 肥厚性瘢痕 这是一种由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所形成的瘢痕疙瘩,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多见于颈部和背部。其特点是瘢痕呈红色、质硬且弹性大,表面可有毛细血管扩张,多发生于伤口愈合后3~6个月的时间段里。 临床研究表明,肥大细胞可能参与了肥厚性瘢痕的形成过程:当肥大细胞脱屑时,释放的组胺可引起血管扩张充血,同时刺激胶原的合成增加并促使胶原蛋白沉积于胞外基质中;肥大细胞的脱髓鞘作用也可能造成伤口局部神经功能异常,从而引发炎性因子的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肥大型或增生型瘢痕的发生和发展。
2. 瘢痕疙瘩 当一个具有潜在恶性转化力的良性肿瘤侵入到真皮层时就会形成瘢痕疙瘩。临床表现为高出皮面的增生性结节状肿块,常呈蟹足样、蜘蛛足样向周围正常皮肤浸润蔓延,颜色多为暗红色或者紫红色,质地坚韧而且不易消退。 研究发现,瘢痕疙瘩中的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其中肌成纤维细胞是主要来源之一。这些肌肉样成纤维细胞富含肌蛋白、胶原以及纤维连接蛋白等物质,可以调节胶原代谢,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导致瘢痕疙瘩更加肥厚增生。 而另一方面,在瘢痕疙瘩中存在着一种名为β-catenin的信号分子,它会阻断成纤维细胞的凋亡信号通路,使其存活时间延长,进而持续性地诱导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最终导致了瘢痕疙瘩的产生和加重。
3. 挛缩性瘢痕 该种类型的疤痕好发于关节等处,早期表现为高张力的纤维膜,后期则出现萎缩性的纤维化改变,使得受累关节活动受限甚至不能运动。 在人体皮肤受到创面时,会启动一系列防御和保护机制以抵御外界环境的各种侵害,其中包括促纤维化因子及黏附分子的表达上调。在这些因子作用下,会导致结缔组织大量聚集,使胶原蛋白含量升高而引起瘢痕组织的挛缩。
4. 色素沉着性癜痕 这种颜色的改变主要是因为黑素细胞数量的增多、迁移所致。目前研究认为,表皮黑素细胞可能与成纤维细胞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并且能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其相关炎性介质和因子的分泌,继而引发黑色素细胞的增多和转移。